2018年银行金融科技复盘系列(一):“ABCDIMOP”开道,向内求、向外取并举
来源: 零壹财经
作者:丁丹
纵观18家全国性银行(5大国有行+邮储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2018年全年的表现,零壹财经发现,提升金融科技能力,加速金融科技落地运用,皆已成为18行的优先级战略。我们也发现,虽然18行在2018年提升各自金融科技能力的具体路径不尽相同,但基本遵循了ABCDIMOP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夯实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区块链)、C(Cloud Computing,云计算)、D(Big Data,大数据)、I(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等基础技术能力,进而将其运用在M(Mobile,移动)、O(Open,开放)、P(Platform,平台)等领域。在基础技术能力的构建方面,2018年18行大体采取了下述两种模式,抑或兼而有之:一是自建金融科技公司,内化金融科技能力,即“向内求”;二是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与BATJ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迅速补强短板,“向外取”。在基础技术能力的应用方面,从2018年的情况来看,18行多将其运用在手机银行、开放银行、智能化运营及供应链金融等领域,且成果较多。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作为系列研究专题的开篇,本文仅研究了18家可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业务的银行(5大国有行、邮储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在2018年金融科技的表现。后续我们还将关注区域性银行(城、农商行等)在2018年金融科技的表现。
一、提升金融科技能力已成为各行的优先级战略
观之18家全国性银行2018年的中报,以及透过各类公开性文件,我们发现,各行均在战略层面对金融科技着墨较多。以五大国有行中的建行为例,早在2011年,该行便提出了“top+”(Technology+Open+Platform,“+”主要指创新型企业文化的打造)战略,即以提升金融科技能力为先导,构筑创新型的企业文化,从而提升建行的核心竞争力。
2018年也是建行金融科技成果集中爆发的一年:首先是在2018年4月18日,建行成立了全资金融科技子公司——建信金融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建信金科”),成为五大国有行中首家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的银行;其次,在开放银行的建设方面,建行走在了各行的前列,2018年8月25日,建行开放银行管理平台正式上线;再则,2018年年初,建行在上海开设了全国首家“无人银行”,在智能化金融服务方面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
在股份制银行的层面,则以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的表现比较典型。招商银行号称“零售之王”,平安银行亦于2016年开启了零售转型。零售业务小额、分散的特点,恰好为科技的运用提供了较好的场景。两行均对金融科技的资金投入进行了量化;在2017年年报中,招商银行提出在常规IT成本投入的基础上,2018年对金融科技的投入提高到2017年营业收入的1%(约22.1亿元);平安银行提出,未来每年将会按照收入1%的比例投入金融科技,预计未来十年至少投入1000亿元。
此外,早在2015年12月,平安集团便成立了金融科技子公司金融壹账通,后者无论是在对内提升平安银行金融科技能力,还是对外输出金融科技服务,均表现卓越;招商银行在2016年2月发起成立全资金融科技子公司——招银云创(深圳)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招银云创”),并于2018年12月18日宣布对全国网点的“全面无卡化改造”项目完成,率先由“信用卡时代”进入全面APP时代。
作为国内网点数量最多的银行,也是作为国有银行中一个较为特殊的存在,邮储银行于2018年加快了对金融科技的布局,积极寻求与外界的相关的战略合作。2018年6月14日,该行与腾讯公司、微众银行签署了全面深化战略合作协议,后者将与邮储银行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信息安全等领域开展广泛合作与交流培训。此外,邮储银行亦携手中国银联,大力推进移动支付便民示范工程。
二、“向内求”与“向外取”并举,能力提升殊途同归
零壹财经发现,虽然18行提升各自金融科技能力的具体路径不尽相同,但基本遵循了ABCDIMOP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夯实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区块链)、C(Cloud Computing,云计算)、D(Big Data,大数据)、I(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等基础技术能力,进而将其运用在M(Mobile,移动)、O(Open,开放)、P(Platform,平台)等领域。
就基础能力的构建而言,18行一般会采用以下两条路径,抑或兼而有之:其一是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将金融科技能力内化;其二是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进行合作,借助后者场景及技术优势迅速提升自身的相关能力。
(一)加大投入,建子公司,内化金融科技能力
2018年,18行均有诸如践行科技引领战略,增大对金融科技投入之类的表述。其中,招商银行、中国银行、光大银行和平安银行明确量化了对于金融科技资金投入的标准,如表2所示。
除增大对金融科技的投入外,截至目前已有6家银行成立了自己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如表3所示。其中建行旗下的建信金科和民生银行旗下的民生科技为2018年新成立的金融科技子公司。6家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中,只有兴业银行旗下的兴业数金为兴业银行与其他三家科技公司合资成立,兴业银行处于控股地位,其余均为银行或银行母公司旗下的全资子公司。
成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对内可使银行的科技部门摆脱传统层级结构下的束缚,引入全新的市场激励机制,重新构建创新型的企业文化;对外可以输出金融科技能力,将科研部门由传统的成本中心转化为利润中心,在增加了研发的外部效应的同时,也拓展了银行的盈利范围。
根据民生银行研究院2019年1月8日发布的报告《我国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就对外技术输出而言,6家银行系金融公司子公司的产品可大致分为4类,即软件、金融云、开放平台和咨询服务。各产品均有其各自的优势和劣势,如表4所示。
截至目前,各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借助其母公司的既有优势,已基本形成了其自身的产品特色。比较典型的有兴业数金的“银银平台”,金融壹账通的云服务以及光大科技的云缴费平台。其中云缴费平台是目前全国最大的开放式缴费平台。
(二)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BATJ从“门当户对”到“一对多”
诚然,银行通过设立金融科技子公司,可将相关科技能力内化,形成无形资产,从而提升其核心竞争力。但内生发展亦有前期投入大、技术开发不确定性高等潜在风险,一方面需要母公司前期具有较好的技术积累,另一方面也需要母公司资金实力较为雄厚,能够支撑起技术开发的前期沉没成本及开发失败的风险。
民生银行研究院的报告《我国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发展状况及趋势分析》认为,银行系金融科技子公司在组织灵敏度、场景深入度及底层技术开发度等方面仍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BATJ(B:百度;A:阿里;T:腾讯;J:京东)旗下的金融科技公司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以2018年的情况来看,比之自建金融科技子公司,寻求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合作,迅速补强和提高自身相关能力,成为更多银行的选择。
零壹财经统计发现,除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浙商银行、平安银行5家银行外(其中建设银行、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均有各自的金融科技子公司),其余13家银行2018年均或多或少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进行了合作,且对外合作的主体中,均包含BATJ中的一家或几家。具体如表6所示。
如果说2017年还更多的是BATJ与四大国有行“门当户对”式的一对一合作,那么到了2018年,BATJ扎实的金融科技能力已成各行竞相追逐的资源。除了与上述18家全国性银行合作外,BATJ还分别与一大批城、农商行建立了合作关系,颇有“皇帝女儿不愁嫁”的意味。具体可参见表8。
三、开放银行、供应链金融等成各行金融科技的主要着力点
纵观2018年,18行在通过“向内求”和“向外取”的方式提升金融科技的基础能力(即前文所说的ABCDI)后,主要将其运用在手机银行(即前文所说的M)、开放银行、智能银行、供应链金融(即前文所说的O和P)等领域。
(一)手机银行更新迭代结硕果
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国内网民人数已愈8亿人,占总人口的比重约为57.49%。在此背景下,手机银行用户总人数也由2014年初的1.17亿人迅速增加至2018年6月的3.82亿人,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这4年间手机银行用户总人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20.19%。
截至2018年6月末,从手机银行App的累计用户数来看,4家国有大行的手机银行累计用户数均已经超过1亿。其中工商银行位居国有银行之首,亦是业界手机银行累计用户数最多的银行,达到2.97亿户。
根据数据的可得性,我们统计了2013年至2017年浦发银行、兴业银行、建设银行、民生银行、中信银行手机银行用户人数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率最低的为兴业银行(19.00%),最高的为中信银行(68.14%)。
网民人数的增加以及手机银行用户人数的提高,也对各行的手机银行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零壹财经的统计,2018年18行中共有9家银行对手机银行进行较大幅度的更新和迭代。其中,交行在2月8日发布了手机版“沃德理财顾问”,为国内首款财富规划的移动产品;中信银行联合腾讯云推出手机银行智能语音产品,旨在践行其构筑“有温度的银行”的战略。尤其是在12月18日,招行宣布对全国网点的“全面无卡化改造”项目完成,在国内的商业银行中率先由“卡时代”进入全面APP时代。
(二)“开放银行”引领新生态
2018年号称银行的“开放元年”,继2018年7月12日浦发银行推出业内首个API Bank无界开放银行后,已陆续有5家银行公布了各自的“开放银行”进展和规划。
开放银行,又称平台银行,是指商业银行开放API端口,连接各类在线平台服务商。银行通过与服务商合作,从而开展各种基于具体、特定消费场景服务的方式。
随着存贷利率市场化的持续推进,存贷利差业已变成银行间的业务红海。即使通过优化传统业务模式下的价值链各链条,也恐怕难以再为银行创造丰厚的超额利润。且在传统业务模式下,银行更像是一个“业务孤岛”,即主要对外输出借、贷和与之相关的服务,并没有和其他机构形成很好的协同和联动效应。
开放银行正是在此背景下应运而生,且其也符合当下当下较为流行的“平台战略”。通过开放自身API接口,与各平台服务商建立合作,银行将实现对各场景的穿透,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生态圈,从而形成业务“护城河”。
但硬币总有两面。一旦银行API开放,随着而来的乱象也会混入,如第三方欺诈、数字入侵、冒名顶替等。2018年11月,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曾提到,我国的开放银行处于发展初期,实践中存在标准规范不一、数据保护不足、数据安全防护薄弱等问题。她称,要解决以上问题,确定开放的界限,既需要监管层在顶层设计上制定相关标准,也需要银行自身进行资源整合,打破条块化管理,建立数据安全保护机制,明确风险责任边界。
(三)持续打造智能化服务银行
2018年,建行在上海建立了全国首家“无人银行”,光大银行也成立了光大云缴费科技有限公司,升级云缴费系统,力争打造国内最大的开放式缴费平台。为提升客户体验和运营效率,节约运营成本,近年来,各行持续运用金融科技的力量,提高自身的智能化运营能力。
表 11:2018年各行银行智能化最新典型成果
以营业网点智能化为例,交通银行湖南分行目前已基本实现营业网点智易通设备全覆盖,并为每台设备安排了授权员。这一方面引导客户在智能设备上自助办理业务,节约排队等候时间;另一方面能够了解客户办理业务情况。截至2018年10月末,网点智易通可替代交易分流率超过95%。
(四)科技赋能供应链金融,破解中小微企业融资困境
随着2018年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与发展,利用其去中心化、信息不可篡改等特点,多行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供应链金融领域。比如工行运用区块链技术,创新了小微企业的供应链融资;农行基于农商系电商平台,将区块链技术运用于供应链金融中。
所谓供应链金融,是指银行围绕核心企业,管理上下游中小企业的资金流和物流,并把单个企业的不可控风险转变为供应链企业整体的可控风险,通过立体获取各类信息,将风险控制在最低的金融服务。
“供应链金融”发展迅猛,原因在于其既能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又能延伸银行的纵深服务的双赢效果。除工行和农行外,2018年约有5家银行在金融科技的引领下,构建和完善了自身的供应链金融系统,如光大银行的“阳光融e链条”、平安银行的“KYB产业链融资”(KYB:Know Your Business)等,如表12所示。
四、小结
纵观18家全国性银行(5大国有行+邮储银行+12家股份制银行)2018年全年的表现,零壹财经发现,提升金融科技能力,加速金融科技落地运用,皆已成为18行的优先级战略。我们也发现,虽然18行在2018年提升各自金融科技能力的具体路径不尽相同,但基本遵循了ABCDIMOP的发展模式,即通过夯实A(AI,人工智能)、B(Blockchain,区块链)、C(Cloud Computing,云计算)、D(Big Data,大数据)、I(Internet of things,物联网)等基础技术能力,进而将其运用在M(Mobile,移动)、O(Open,开放)、P(Platform,平台)等领域。
在基础技术能力的构建方面,2018年18行大体采取了下述两种模式,抑或兼而有之:一是自建金融科技公司,内化金融科技能力,即“向内求”;二是与外部金融科技公司,尤其是与BATJ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从而迅速补强短板。在基础技术能力的应用方面,从2018年的情况来看,18行多将其运用在手机银行、开放银行、智能化运营及供应链金融等领域,且成果较多。
--/ END /--
零壹财经·精彩往期回顾
1 零壹财经重磅发布!这可能是最完整的P2P网贷合规备案进度全景报告
2 北京金融风险管理研究院郭华:《175号文》不是平台发展的“最后通牒”,而是量化风险的应对措施
3 我们盘点了86家上市公司入股的P2P平台后发现,其中半数平台出了问题...
了解更多新闻资讯请点击文末“阅读原文”